【光明论坛】
作者:杨礼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并进一步回答了这个根本问题,规划了这个核心课题的实施方略。这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落实与深化,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强思政课建设,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最直接最关键的途径。
牢牢守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阀门,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的是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自己人”。思政课要筑牢社会主义阵地,握紧社会主义旗帜,不折不扣贯彻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与险阻,需要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大才者须有大德配之。思政课还需要在大德教育上下功夫,使大才之人始终站稳社会主义立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的是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明白人”。思政课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法律教育,理直气壮泾渭分明地讲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为学生划定道德边界和法律底线,使之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法律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的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老实人”。思政课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突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素质和调查研究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具体问题中施展雄才大略。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的是积极阳光有情怀有温度的“热心人”,思政课建设要加强情感教育,将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结合起来,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思政课是示范课,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应该作出表率。思政课要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守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中的时代灯塔作用,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帮助学生成长、成熟和成才过程中走正道、做对事、成好人的价值引领功能。为此,思政课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推动教师和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教育,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它在多元价值观的角逐中真正成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遵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世情国情里,思政课也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首先,内容合理规划。思政课的内容要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而更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到内容的“步步高步步升”。其次,形式不拘一格。思政课的教学形式需要灵活多样,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最后,手段适时更新。思政课的对象、环境、条件和要求都多种多样,要相应地采取最适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因时因地因事因材施教。特别是针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要正确和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育人与课堂育人相结合,将思政课变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是让学生成人的课程,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满意,得到学生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可能实现其树人的目标。此外,思政课更是为天地立心的课程,要牢牢把握学生成才性质和方向。要带动所有课程为党育人,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为党所用;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投身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热潮中;要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还要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作为社会主体自觉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进步。
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首先需要加强思政课建设,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还需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手段,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